山路水桥2014-12-26 12:29
云南是少振儿衡去赶担宁各台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这是众所周知来自的,共有25个民族,分别有:
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360新知、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乡独龙族 、彝族、苗族、壮族、回族、藏族、瑶族、蒙古族、水族、握因微源议满族、布依族
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360新知、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乡独龙族 、彝族、苗族、壮族、回族、藏族、瑶族、蒙古族、水族、握因微源议满族、布依族
方法
- 阿昌族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云南少数民族风俗 现有人口2.77万人,云南有2.76万人,主要聚居在滇西陇川县户撒乡和梁河县遮岛、大厂两个乡。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着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一司扩六参船永亲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米握司能祖深置与内读怒江流域。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 阿昌族省仍燃威什走波又随销失有语言无文字。由于特殊弦族足无气严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
- 2、德昂族
现有人口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居住极为分散。德昂族原称"崩龙"这一族称始于清代,系他称,现改为"德昂",热争东花然观师系自称。其先民在现在的佤、布朗等族同为"白濮"中的一支。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有"古老茶农"之称。
德昂族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 - 3、基诺族
现有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区,其余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根据收斗她限用放流士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主要从事农业,罪祖布误出大专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优剂族发论属长心个市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 4、蒙古族
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高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转初年随念病紧煤给入几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
云南的蒙战做环文上尽证突维物型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采金质钟送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 - 5、布依族
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又入座落成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布依族由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球害"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敌缺探良吗离线清以来称"八番"、"仲苗"等,自称"布依"、"布饶"究北特岩销请坐等。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 - 6、独龙族
现有人口5800多人,云南省有5500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聚居在贡山县的独龙江两岸。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或"曲人"。
独龙族内部分为50多个父系氏族,每个父系氏族中又划分成若干个兄弟民族。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自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族人之间亲善友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7、水族
现有人口34.5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县,广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云南有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源、彝良,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识别出来的。
云南的水族与贵州三都的水族同源,由古代"百越"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但由于早年迁入云南,与贵州三都的水族长族脱离,语言、习俗等已不尽相同,而与邻近的布依族、壮族、苗族、彝族都相仿。 - 8、满族
原是北方的民族,全国有982.1万人,云南有7000多人,多数是清代到云南,主要居住在昆明及其他地区。由于人少且分散,基本上没形成较大的自然聚居区和村落,其语言习俗与汉族基本上一样。 - 9、景颇族
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载佤、浪峨、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椐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思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的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郊和德宏等地。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
景颇族人以骁勇膘悍、顽强刚毅着称。他们十分重视本民族的团结。
最近几年,在云南文坛上还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景颇族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有的在省内外获奖,有的被译成项文,日文等介绍到国外。 - 9、景颇族
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载佤、浪峨、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椐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思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的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郊和德宏等地。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
景颇族人以骁勇膘悍、顽强刚毅着称。他们十分重视本民族的团结。
最近几年,在云南文坛上还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景颇族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有的在省内外获奖,有的被译成项文,日文等介绍到国外。 - 11、普米族
现有人口2.96万人,云南有2.93万人,90%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县、旧称"西蕃"。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氏羌的支系,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川、康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首领率众加入蒙古族军队,随忽必烈入滇。普米族自称"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他称有"博"、"巴苴"等。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 - 12、怒族
现有人口2.7万人,云南有2.6万,主要分布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的免峨乡。此外,迪庆州的维西县也有少量分布。由于长期与僳僳族相处,怒族人普遍会僳僳语。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着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原碧江县的怒族自称"怒苏"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后裔。这两部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怒江峡谷内,相互相往通婚,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 - 13、佤族
现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沧源、西盟两县,双江、孟连、澜沧、镇康等县亦有分布。佤族的先民在先泰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称为"古刺"、"哈刺";清初称为"卡佤"等。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文言。 - 14、纳西族
现有人口27.8万多人,云南有26.5万多人,主要聚居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古文献里记载的"牦牛夷"、"摩些旁"、"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其自称叫"纳"、"纳西"、"摩梭"等。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们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 15、瑶族
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红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在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 16、藏族
现有人口459.3万,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云南又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数散居在丽江、怒江等地、州,有11.1万多人。
藏族聚居在高原,那里海拔较多。幅员辽阔、山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厅而壮美。传说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结合而产生的。据史料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当地土着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藏族。分元七世纪,独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吐蕃王转时,曾把势力扩展到滇西北地区,建立神川都督,设铁桥节度使,一些藏人就来到了迪庆。迪庆州地处滇西北,地势高峻,气候严寒,是我国原始森林的宝库之一,这里又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化绚丽多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其歌舞、音乐、戏剧、绘画都有独到的特色。《格萨尔亚传》是举世闻名的英雄史诗,也是全世界最长的诗篇,情节也很生动。 - 17、拉祜族
现有人口41.1万多,其中云南有40.8万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拉祜"是自称,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 18、回族
全国回族有860万人,其中云南有52.2万多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全省所有县市几乎均有回族居住。
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回纥"、"米回鹘"、"大食"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来大理国后,任命回回人赛典赤为行省长官,以后才大量迁入。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衣着打扮与当地民族基本一致,如迪庆的回族,酷似藏胞;西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穿窄袖紧身上衣,下着统裙,犹如傣家女;白族地区的回族着白装;汉族地区的回族着汉装。遇有红白喜事或节日,男子喜戴小白帽,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递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云南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圣祭,所有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 19、傈僳族
现有人口55.74万多,云南有55.71万人,其中将近一半的人聚居在云南西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保山地区和迪庆、德宏、楚雄、大理等自治州。
僳僳族为氏族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公元八世纪时,僳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公元十五至十九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怒江流域的僳僳族在解放初期还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各村寨和家族内部有虎、熊、猴、蛇、羊、鱼、蜂、鼠、鸡、鸟、竹、麻、茶等十多种氏族各称,代表不同的血缘亲属关系。狩猎在僳僳族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僳僳族男子都在狩猎中练就了高超的射弩技艺,射弩以赛时,射手以能将竹箭射在刀刃上劈为两半者为胜。 - 20、苗族
苗族有739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云南苗族有89.6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两个自治州和昭通地区。大多数苗族是从明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云南的。
苗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湖南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后经过历代不断迁徙进入西南地区。苗族自称"蒙",云南的苗族有八个冠以"蒙"的自称单位,解放后统一称为苗族。苗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有青苗、花苗、白苗、独角苗等。 - 21、傣族
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哀"、"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采,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着称于世。音乐、午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物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 21、傣族
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哀"、"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采,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着称于世。音乐、午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物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23、哈尼族
哈尼族共125万多人,其中云南省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24、白族
白族共有160万人,其中云南省134万人,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要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等。 - 25、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西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中《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地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泼、纳苏泼、改苏泼、撒尼泼、阿细泼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声明本文来源:云南少数名族网 原作者:网友